黄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范文篇1
一、蚜虫
危害秋西葫芦的蚜虫主要是菜缢管蚜和桃芽,其繁殖能力很强,一年能繁殖20―30代,秋季危害最严重。蚜虫以成虫、若虫群聚于被害植物的叶背,嫩叶、幼茎及生长点等处吸取汁液,致使叶片卷曲、嫩叶形成皱褶、畸形。为害严重时,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对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传播者。
二、潜叶蝇
潜叶蝇又名潜蝇。幼虫潜食叶肉成一条条虫道,被害处仅留上下表皮。虫道内有黑色虫粪。严重时被害叶萎蔫枯死,影响产量。
三、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叶柄和茎秆。发病初期一般是下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星点白粉状的霉斑,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叶片也没有显著的变色坏死。霉斑逐渐扩大、厚密,不久连成一片,往上部的叶片和叶柄、茎蔓延。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灰白色,最后叶片黄褐色干枯但不落叶。白粉病没有明显的越冬越夏阶段,每年4-11月份,每当下雨和干爽天气交替出现或昼夜温差大时,都容易发生白粉病的流行。而品种不抗病,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和遇阴雨天气时,均易发生白粉病并造成流行。
四、病毒病
病毒病危害症状识别。发病时叶片上有深绿色病斑,重病株上部叶片畸形,呈鸡爪状。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后期叶片黄枯或死亡。病株结瓜少或不结瓜,瓜面呈瘤状突起或畸形。同时喷药消灭传播病毒的蚜虫、白粉虱、茶黄螨等害虫。
五、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各种病虫害发生是相互影响的,也和气候、土壤环境、水肥管理、品种等条件有一定的相关。如蚜虫是病毒病的传播者,而病毒病害的传播、侵染和致害过程与其他细菌和真菌类的表现区别较大,所以在防治方面仅靠单一的技术手段往往不很奏效,所以在对西葫芦病虫害防治上,既要以综合防治措施为主,也要针对性地用药。
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深翻改土,培育壮苗;(2)清洁田园,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田园,病残体不要堆放在棚边,要集中焚烧;(3)采取高畦宽垄栽培,合理密植与科学整枝,以利通风透光;(4)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多用腐熟的农家肥,尽量少用化肥,尤其不能一次性施肥过多,避免叶片浓绿、徒长、组织柔嫩,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骤增,造成病虫害在短时间内暴发成灾;(4)黄板诱蚜:利用蚜虫对黄色有趋性的特点,用黄板来诱集有翅蚜。黄板由纤维板或硬纸板制作而成,材料可因地制宜,大小一般为20厘米-40厘米。纤维板或硬纸板用油漆涂成黄色,外涂机油,然后将其钉上木条插在田问。黄板离地高度应掌握黄板的高度略高于西葫芦植株。
黄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44-1
近年来黑山县设施蔬菜生产发展非常迅速,面积已达30万亩,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和连年重茬,使得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日益加重。为此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植保防治方法,提高设施蔬菜病害初期准确诊断能力,在采用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壮苗的基础上,运用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栽培防治等综合技术手段,及时、准确、适量使用高效安全的生物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措施
采用多抗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翻耕整地、适期播种、肥水管理、嫁接技术等多种农艺措施,可有效提高蔬菜的抗逆能力,减少农药用量。
1.1推广多抗新品种
黑山县设施蔬菜的主栽作物有黄瓜、番茄、茄子、青椒、香瓜等,这些作物中不同品种对蔬菜病害的抗病程度差异很大,如番茄的毛粉系列在锦州地区表现抗病性显著,可根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品种。
1.2应用嫁接技术
黑山县在西瓜、黄瓜、甜瓜、茄子等作物上大力推广抗病砧木和嫁接技术,有效控制了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据近年调查,在黑山县黄瓜嫁接防治枯萎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通过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防效达96%左右,从而起到了控病增产目的。
1.3及时清洁田园
播种前或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花生的残枝落叶等病残体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病源。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要将田间的病残株及时带出田外深埋。
2生态防治措施
棚室的温湿度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近年来我们推广了地上覆膜高温灭菌的调控措施。一是采用地上覆膜、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调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有效减轻高湿病害,有效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二是用温水或干燥处理蔬菜种子,可有效减少种子内外附着的病菌。三是采用“高温焖棚”模式,通过高温灭菌技术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控制棚室害虫的目的。如近年来锦州地区在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叶霉病等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
3物理防治措施
应用色板、杀虫灯、性诱剂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药剂诱杀害虫技术,对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及一些鳞翅目成虫防治效果极其显著。
3.1杀虫灯诱杀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目前所用的杀虫灯有频振式杀虫灯和投射式杀虫灯等多种,可在蔬菜上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
3.2色板诱捕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温室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成虫。操作方法如下: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每亩挂黄板20~30块,悬挂时应注意,粘虫板要高出植株顶部,且要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注意观察黄板上的虫量,当板上粘满虫子时要及时清除或更换。
3.3性诱剂诱杀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雄性激素诱杀害虫的雌性成虫,从而达到减少天然虫量,减少虫源的目的。我们在白菜上使用了小菜蛾、甜菜叶蛾等性诱剂,诱杀效果明显。
4生物防治
目前黑山县在蔬菜上普遍使用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酯等植物源类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而且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
5应用安全环保农药
目前黑山县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仍以农药为主,因此我们在指导农民安全用药过程中,贯彻选择高性能、高安全性、高效益环保型农药的原则,这类药剂药效高,用药量少,仅为常规农药用药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对人、畜、天敌安全,不产生毒副作用。因而,在降低用药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黑山县常用的安全环保农药主要有吡虫啉类、苯甲酰脲类、植物源类和微生物源类农药。
6应用精准用药技术
生产者应密切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进行防治,同时要正确诊断病虫害发生种类,做到对症下药。要在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的前提下,应用精准用药技术,科学使用农药。一是要适期、适量、对症用药;二是要推广应用新型施药器械,特别是雾化程度高、效果好,雾滴细,节水省药,安全性能好,劳动强度低,农药利用率高的精准施药药械。三是在化学防治病害时,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要选购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交替使用,以免造成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设施蔬菜生产中,只有对病虫害施行绿色防控,才能保证蔬菜生产的安全,保证蔬菜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邹泽锦,张起春,邹广君,王远金.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11,(05).
[2]韩国健,张新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防治[J].蔬菜,2000,
(02).
[3]孙华国.科学用药防治蔬菜病虫害[J].新农业,2011,(02).
[4]何德良.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2007,
黄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范文篇3
1.品种选择早春黄瓜主要选津优35号、津典301等品种,通过嫁接育苗进行栽培;秋延后番茄主要采用浙粉702、瑞星5号、金棚11号、苏粉11号等抗病种。
2.茬口安排早春黄瓜12月下旬育苗,翌年2月上旬定植,3月上旬根瓜开始上市,6月底拉秧。秋延后番茄7月上旬育苗,8月上旬定植,4穗果打顶,11月上旬开始上市,翌年1月上旬拉秧。
3.定植密度黄瓜采用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65厘米,株距25~30厘米,亩留苗3000株左右。番茄移栽前,按照垄面宽70~75厘米、沟宽40厘米、垄高15~20厘米做成畦,按照株距25厘米、行距70厘米定植,双行移栽,亩栽3300株左右。
4.采用的新技术
①黄瓜嫁接技术。采用云南黑籽南瓜做砧木,在黄瓜第一片真叶半展、砧木子叶平展时采用靠接法嫁接。利用黑籽南瓜抗病性强的特点,能够降低连作障碍的发生率,同时所结瓜条长且匀直。
②太阳能高温闷棚技术。6月下旬黄瓜拉秧后,及时清洁田园,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和石灰氮75千克或者棉隆30千克。将土壤深翻25~30厘米,做成宽1.2~1.5米的畦,然后灌水,灌水量以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为宜(目的是使土壤处于高温缺氧状态,有利于消灭病虫草害,加速有机质腐熟),然后用地膜将畦面覆盖严实。同时盖上大棚薄膜密闭,尽量提高地温。8月初掀开大棚和地膜,保持露地状态,有利于降低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
③“两网一膜”技术。番茄育苗期间,采用遮阳网、防虫网、防雨膜(“两网一膜”)覆盖育苗,推行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蚜虫和烟粉虱为害,从而控制各种类型病毒病的发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连续两年的种植发现,这种遮阳避雨防虫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少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的发病效果显著,值得大面积推广。
④膜下暗灌技术。日光温室内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既保证了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又减少了由于大水漫灌造成的土温骤降和设施内空气湿度骤升的可能,利于保持植物根系周围温度的稳定,减少湿度过大引发的病害,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
⑤平衡施肥技术。结合滴灌技术的使用,将每次追肥所需肥料按照比例混合后倒进蓄水池内,经过搅拌、充分溶解和净化后,利用高度压差进行一体化浇水施肥。
⑥人工补光技术。在日光温室内布两行电线,每隔2~3米安装1个60瓦的白炽灯泡,距离地面1.8~2.0米高,12月初开始补光,翌年1月初结束。补光时间为每天17~19时。
⑦物理防虫技术。通过悬挂温室娃娃、粘虫板,安装杀虫灯等设备,有效降低了单位面积的虫口数,阻断了蚜虫、烟飞虱的传播途径,减少了用药量,实现了安全生产。
5.产量与效益
①早春黄瓜。每亩3000株左右,单株结瓜3.2千克,平均亩产9600千克,2013年平均市场价格2.2元/千克,亩产值21120元。而早春黄瓜没有采用嫁接栽培的一般会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死棵,亩产量仅5000~6000千克,商品性也没有嫁接黄瓜好,批发价每千克通常低于嫁接黄瓜0.2元左右,亩产值在12000元左右。
②秋延后番茄。每亩3300株左右,单株结果数11个,平均单果重200克,平均亩产7260千克,按照2013年平均价格3.4元/千克计算,平均亩产值可达24684元。秋延后番茄若采用常规品种,TY病毒的发病率会在20%~50%,亩产量一般在4000~5000千克,后期由于低温造成果面着色较差,商品性降低,亩产值15000元左右,明显低于抗病种。
全年亩产值45804元,扣除各种农资成本35%左右,每亩纯收入在29772元左右。由于新模式中黄瓜和番茄的产量、价格相对于其他蔬菜更稳定,所以这种种植模式能逐渐被更多的菜农接受并推广。
6.本技术(模式)可供其他区域借鉴的核心点
①综合应用新技术。早春黄瓜采取嫁接栽培、膜下滴灌以及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施肥、温光气热等环境综合调控、平衡施肥等措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延长黄瓜上市期,提高了产量。
②太阳光高温消毒。黄瓜拉秧后亩施碎麦秸1000~2000千克和石灰氮75千克,深翻、做畦、覆膜、灌水、密封闷棚,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可消灭土传病害的传染源。
③广泛使用物理防治。秋延后番茄通过引进抗病种,采用“两网一膜”育苗,防虫网配粘虫板防治烟粉虱,增施氨基寡糖素等增强植株抗逆性,前期在控制植株旺长的基础上使用遮阳网分段遮阴等措施控制TY病毒的发生,中后期通过平衡施肥、减阴增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来提高番茄的产量与商品性,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7.本技术(模式)在其他地区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黄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防台防汛安全应急预案(收集3篇) 2024-07-30
黄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收集3篇) 2024-07-30
玩沙子作文(整理22篇) 2024-07-30